十年来 , 广东省慈善总会发挥慈善优势 , 广泛发动社会各界踊跃捐赠 , 成功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扶贫济困道路。
冠盛集团帮扶普宁上洞村 , 牵头家乡人民修建大桥拓长村道 , 村道可以直接与省道池揭公路接通 , 在用水方面 , 分别投入修建和改善了灌溉用水、生活污水和生活饮用水三大跟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 三水工程 "。
此外 , 冠盛集团捐资兴建了上洞村老人活动中心 , 出资为上洞村小学兴建图书室、购买书籍、帮助贫困学生求学接受教育 , 将爱心付诸于助学行动。
在广东省地图上 , 你可以找出 19 个名叫 " 上洞村 " 的地名 , 而地处揭阳代管县级市普宁市英歌山东北缘的 " 上洞村 ", 是我们这次的主角。
这个 " 上洞村 ", 属普宁赤岗镇辖下行政村 , 人口有 2300 人 350 户 , 主要有蓝、方、王三姓聚居 , 据说地处传说中北宋名将杨延昭之子杨文广所平十八洞之一的上洞附近 , 故以名之。
普宁上洞村占地总面积 2.5 平方公里 , 属丘陵地带 , 耕地面积仅 450 亩 , 人多地少 , 资源贫乏 , 这让出生成长在上洞村的广州冠盛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 " 冠盛集团 " ) 董事长蓝楚汉一直惦念 ," 家乡事就是我的事 ", 怀抱着这样强烈的责任感 , 蓝楚汉先生发自内心想要帮助家乡改变困境、帮助乡亲改善生活。
冠盛集团董事长、我会荣誉会长蓝楚汉 ( 中 ) 一直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
"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对家乡、对故土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 对冠盛集团董事长蓝楚汉先生而言也不例外。
" 蓝氏源出姜姓 , 得姓始祖昌奇是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 , 说是临出生时有熊国君进贡了秀蓝一株 , 因此赐姓秀蓝 , 赐名昌奇。" 说起自己记忆中的儿时的故乡 , 在蓝楚汉先生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 就是家门口那清澈流淌的小溪、葱郁的荔枝树和旁边成片的树林 , 远处那连绵起伏的英歌山 , 很美很清秀 ……
但与这美丽的乡村生活画面同时闪耀在他脑海里的 , 还有当地村民贫困的生活条件 , 受制于客观条件发展缓滞的经济步伐。
创建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冠盛集团 , 总部位于广州 , 经过多年发展 , 冠盛集团已发展成一家投资和经营范围遍及海内外并已在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注册成立了子公司的综合性现代企业集团 , 经营范围涉及石油化工、金融投资、房地产开发、油轮运输、进出口贸易、计算机网络开发、酒店餐饮等多个领域 , 拥有近 20 家子公司、5 座国家级标准化油库和 10 多座全资加油站 , 员工 1000 多人。
作为有着家乡故土情意结的蓝楚汉先生 , 离开家乡发展事业多年 , 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始终牵动着他的一颗心 , 无论是家乡的村容村貌、道路交通还是基础设施 , 当他看到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依然落后时 , 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要做些什么 , 帮助家乡改变穷困状态 , 帮助乡亲改善生活质量 , 提升家乡人的幸福指数。
冠盛集团董事长、我会荣誉会长蓝楚汉被特聘为广东省慈善总会荣誉会长
蓝楚汉先生告诉记者 , 上洞村设有四个村民小组 , 一所经济联合合作社 , 一所小学 , 一所卫生站和一所敬老院 , 当地村民主要以种植四季蔬菜为主 , 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 , 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及小孩。
上洞村的村道往东南直通池揭公路 , 往北直通占棉公路 , 然而家乡由于经济发展落后 , 只能 " 望省道兴叹 " 而没钱将村道与省道接通。看到这一点的冠盛集团和蓝楚汉先生决定出资 , 牵头家乡人民修建大桥拓长村道 , 使村道可以直接与省道池揭公路接通 ," 要想富 , 先修路 ", 就是这么短短一点距离的制约 , 就让上洞村的发展脚步受到了阻滞 , 冠盛集团的百万元资金 , 令困扰上洞村的交通问题迎刃而解。
除了路 , 水是另一个重点关注工程 , 为了改善上洞村的实际状况 , 仅仅针对水这一个关键词 , 冠盛集团就分别投入修建和改善了灌溉用水、生活污水和生活饮用水三大跟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 三水工程 "。
冠盛集团投建在兴修水利方面的资金同样过百万元 , 上洞村当地经济作物主要以菜蔬种植为主 , 但村民们却 " 望水兴叹 ", 有水而无钱 , 无法引入灌溉水渠灌溉农田。看到这一点的冠盛集团和蓝楚汉先生投入资金 , 修建拦水坝 , 将水引进村中 , 让村民的生产劳动得享一定的便利 , 从而促进农产品作物的生产。
幸福的乡村都是美丽的 , 不幸的乡村各有各的不幸 , 但有一点 , 不幸的乡村在身处不幸的状态时 , 通常都有着相同的 " 画像 ": 村子的环境卫生差、基础设施条件差、排污设施不完善 , 导致人们的卫生意识也相应落后 , 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生存环境极度不舒适 , 是大多数贫困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为了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 改善村容村貌 , 冠盛集团在上洞村建设了雨污分流工程 , 让污水有了自己该去的去处 , 村子里不再污水横流 , 而雨污分流技术 , 也相应地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 , 方便村民生活需要的同时 , 更让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为了让家乡百姓喝上方便卫生的饮用水 , 冠盛集团又投入百万元资金 , 引水到户 , 为上洞村的村民们安装了自来水 , 解决了村民饮水不卫生、饮水难的问题。
冠盛集团捐资 600 万元助 " 母亲河 " 练江再现一江碧水
普宁上洞村占地总面积2.5平方公里 , 属丘陵地带 , 耕地面积450亩
蓝楚汉先生告诉记者 , 近年来上洞村的年轻人大多数都选择外出务工 , 留守在村里的基本上是老年人居多 , 在蓝楚汉先生的心目当中 ," 爱老敬老 " 的传统文化基因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 尊老、敬老、爱老 ,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我们上洞村也是一处乡风文明的所在 , 爱老、尊老、敬老之风一直盛行。‘家中有老 , 犹如有宝’ , 人生再年轻 , 总也会老 , 懂得这个道理 , 养成尊老、敬老的习惯 , 为年轻一代树立起榜样 , 把尊老、敬老、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 这种发扬和传承都非常重要。"
蓝楚汉先生表示 : 上洞村的老一辈人文化水平普遍不怎么高 ,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一辈子过着简朴单纯的生活。而村里的年轻一辈为了更好的发展和更好的生活状态 , 这些年大都选择离开家乡外出务工赚钱 , 但大多数老一辈的人还居住在他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 , 他们舍不得离开这里 , 很多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 , 甚至有一些连村子都没有出过。
这些老人家岁数大了 , 人也日渐老去 , 生活条件依旧不宽裕 , 平日的文化生活也比较单调。蓝楚汉先生告诉记者 , 某次他也是无意之间听到村里的老人家们说起从来没有看过现场演出的潮剧或者是其它的文艺表演 , 正所谓 " 说者无意 , 听者有心 ", 老人家们随意间的闲谈 , 激发起蓝楚汉先生想为他们完成心愿的念头 , 于是他默默地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 , 帮这些老人家们圆一个 " 看戏就在家门口 " 的梦。
行动是强者的座右铭 , 蓝楚汉先生开始着手安排在上洞村老人活动中心的小广场举办潮剧晚会的相关工作 , 他利用自身及冠盛集团的社会影响力 , 邀请来广东潮剧院的著名演员来到上洞村 , 为村民们送上精彩的 " 文化大餐 "。
" 记得第一次晚会结束后 , 村里的一位老人拉着我动情地说 : ‘我活了一大把年纪 , 这是第一次在自家门口欣赏到这么精彩生动的文艺表演 , 真是晚年有福啊 ! ’ " 蓝楚汉先生说。
不仅仅是一位老人家这样说 , 村里的很多老人家都纷纷发自内心地称道 :" 我们这是赶上了好时代 , 过上了好日子啊 , 老年生活越过越幸福。"
此外 , 冠盛集团还捐资兴建了上洞村老人活动中心 , 据不完全统计 , 多年来蓝楚汉先生及冠盛集团在关爱家乡老人的问题上支出的费用达几百万元 , 每年集团都会在重阳节前夕给村里的老人家们送去祝福 , 包括发放慰问金、祝寿金等 , 尤其对 " 空巢老人 "" 百岁老人 ", 更是给予大力支持和资助。
上洞村教育条件、教学设施比较落后 , 办学条件较差 , 蓝楚汉先生也同样重视教育 , 重视下一代的 " 代际传承 ", 出资为上洞村小学兴建图书室、购买书籍、帮助贫困学生求学接受教育 , 将爱心付诸助学行动。
冠盛集团捐资主办的九·九重阳敬老爱老慈善晚会
蓝楚汉先生捐资修建的普宁赤岗中学冠盛教学楼
" 同是一家人 , 共饮一江水 ", 作为潮汕地区三大河流之一的练江 , 是潮汕人民的 " 母亲河 ", 因河道弯曲、婉蜒如练而得名 , 古往今来 ,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潮汕儿女。蓝楚汉先生告诉记者 , 他记忆中小时候的练江 , 河水是清澈、甘甜的 , 江里的水用水桶直接打回家就可以做饭 , 在河边可以洗衣服 , 夏天大家都在河里泡着 , 游水、摸鱼抓虾 ," 练江边的童年让我留下美好的回忆。" 他说。
然后几十年时间 , 社会在发展 , 练江水质却越来越差 , 尤其近十多年 , 工业污染、畜禽养殖、生活废水排污等影响 , 大大加剧了练江的污染 , 坊间有言曰 " 白练 " 变 " 黑龙 ", 河水又黑又臭 , 水面上漂浮着各种不知名物品 , 已经威胁、影响和困扰到两岸居民的生活。
练江江水污染的严重程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当地农产品、水产品的污染 , 已经到了刻不容缓、亟待治理的地步。为唤起全社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弥补练江综合治理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缺口 , 在时任揭阳市委书记李水华的亲自推动下 , 普宁市委、市政府在 2018 年 5 月 28 日举办了 " 练江母亲河保护基金会 " 的成立仪式 , 冠盛集团董事长蓝楚汉先生参加了当天的成立仪式并代表企业捐资 600 万元。蓝楚汉先生内心深知 , 爱护自然环境、保护家乡水资源是多么重要 , 拯救 " 母亲河 " 的工程更是 " 功在当代 , 利在千秋 "," 我相信大家都在期盼着能够早日重现练江‘母亲河’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丽景象。"
来源:新快报